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河套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着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着呂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狀,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春秋之前,屬於北狄的匈奴人生活在河套。戰國前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在前215年至前214年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三萬戶到那裡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二世二年(前209年)移民都返回中原,匈奴又佔領河套。

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漢宣帝在位時代,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歷經東漢初的喪亂一度萎縮後到東漢全盛時代這裡重新被中原王朝佔領,之後魏晉和五胡亂華時代,河套地區是華北和塞北多個胡人游牧部落聯盟的部族政權爭奪的重地。北朝和隋唐時的很長時間內這裡一度被重新農墾,比如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晚唐五代時河套先後被回鶻、西夏、遼國、金國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滿清末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開始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民國抗日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裡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