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核外圍約2900公里深處的古氏不連續面一直延伸到約33公里深處莫氏不連續面的區域被稱作地函。在地函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决於所處之處的壓力。隨着進入地函的深度的增加,受到的壓應力也逐漸增加。地函的下部一般被認為是固態的,上部地函一般則認為是由較具有塑性固態物質所構成。上部地函裡物質的黏滯度在1021至1024Pa·s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因巨大的壓應力造成地函物質的連續形變,所以上部地函變具有極緩慢流動的能力。
地球内核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函却是固態且較具有塑性的,其原因在於不同地層物質的熔點,以及隨着深度增加的温度和壓應力。在地表温度足够低,主要成分鎳鐵合金和矽酸鹽呈固態。地函上層的矽酸鹽基本是固態的,局部有熔化的,但總體說來由於温度高且壓應力較小,黏滯度相對較低。而地函下層由於巨大的壓應力,黏滯度要比上層的大得多。金属質的鎳鐵外核因為合金熔點低,僅管壓應力更為巨大,反而呈現液態。最終,極大的壓應力使得内核維持固態
I Brake for Gringos ()
9 yea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